每週一相片大行動

2011 Week 30




當見到封面上/書名旁顯眼的巨大「MK」標誌,都知道《Milk》不會是劉Sir杯茶,可能是史上第一次買,因為這星期第521期主題是《仲買碟?CD特集》。雖說特集其實只得四頁,訪問了Zoo Records的陽、信和交易所與鴨寮街黑膠碟養父阿Paul,細數現在經營唱片店的苦況。其實同類訪問之前已被做過無數次,問題取向和內文平淡,不過對這本MK雜誌從來沒有期望也就沒有失望,只是有見這些多年前的老生常談如今仍可被當新聞,不知該因唱片業居然還未完全殞落而喜,還是多年來根本沒試過有起色而悲?另有一篇編輯跟Love Da經理面談的題外文,基本上不是訪問,只是筆錄幾個老朋友聚頭閒談的過程,再加幾張唱片介紹,有「打住飛機寫鱔稿」的感覺。不反對這種文章,只是當編輯總是刻意帶出自己的見多識廣,到頭來有關受訪者與目標唱片公司的實際內容空洞得可怕,和那明顯得過份的宣傳性質,完全沒有即興會談需要的火花和驚喜,非常非常失敗也正是我不愛讀潮流雜誌的原因:很多作者寫作時只顧炫耀自己(可能的)博學與交遊圈子,而非帶給讀者應有的內容。但似乎潮流雜誌讀者往往覺得這樣代表很有料。


走訪四家店,真正面臨危機的其實只得Zoo,Love Da一向兼作本地與海外代理,文中寫到剛於新加坡開新辦事處,前景不算差,而即使競爭比數年前激烈得多,現在生機最大的反而是二手和sample店,因其「比正價貨便宜」的招徠與某程度上吸引力高於音樂本質的的尋寶意味;還有Paul,請面對現實,年青一代黑膠迷數量慢慢上升,有部份不是為了音質、不是為了收藏CD世代沒有復刻的絕版唱片,而是可以跟人/女說句「我聽黑膠」的品味,這種潮人見識過不少,建立多年的黑膠庫如今可成滿足市場的一大收藏來源。反而不明白,為何沒有訪問White Noise?


談到《Milk》、談到CD,應該絕少人知道,曾幾何時TRHK和metal都上過這本雜誌。說的是2004二月初第133期,當中有個專欄叫《Death Metal精讀》。下面是為錯過的朋友補上的內文:


關於死亡的音樂 Death Metal

Death Metal始於80年代尾,音樂上源襲美國式的Thrash Metal,即由電結他主導的快速搖滾樂,歌曲結構多由Power Chords組成,但Death Metal已經幾乎放棄了旋律,改用歇斯底里的野獸唱腔,重覆的結他噪音表達出痛苦的感覺,聽Death Metal,你會感到陣陣黑暗和邪惡的氣氛。起初,這班人創立Death Metal是因為他們認為典型美式Thrash Metal太小兒科,唔夠勁,所以改用更暴戾和更極端的方法去玩Metal音樂。Death Metal的歌詞帶暴力性,而且歌頌死亡帶來的快感。Death Metal的唱片封面都不約而同地用了大量死亡的象徵物,如:喪屍、骷髏骨、動物頭骨等。在開始的早期,Death Metal的始作佣者有Sepultura、Running Wild等,但由於支持者只屬少數,當年Death Metal仍然未成氣候。到了90年代中後期,美國Metal熱朝冷卻,Death Metal在歐洲卻發揚光大,一眾新貴如:Children of Bodom、In Flames和Cradle of Filth,師承英國樂隊Iron Maiden,再加上歐洲式古典音樂元素,創立了新派Death Metal。他們的技術、速度及力量比先輩Metallica及Iron Maiden更進步,並更趨向以死亡或撒旦為內容重心。新派Death Metal通常加入了鍵琴及超快Doule pedal鼓擊,聽起來除了更Powerful外,也甚有中世紀氣氛。

Death Metal發展史

(80-90年代代表)
.Sepultura(早期至中期,後期轉了風格)
.Morbid Angel
.Death
.Emperor
.Mayhem
.Carcass
.Cannibal Corpse(以肢解、器官為封面及內容的樂隊,直到現時仍有出碟)

(90年尾以後代表)
.Children of Bodom(將古典scale加入結他、鍵琴及Chord progression中的重要樂隊)
.In Flames(並沒有古典氣氛,在死亡之餘亦著重旋律)
.Cradle of Filth(以撒旦、地獄及黑暗神話為重心)
.Arch Enemy(並沒有古典氣氛,在死亡之餘亦著重旋律)
.Dimmu Borgir


我想對於death metal/extreme metal有較深入認識,都可輕易看出當中連串錯誤,故不細表。趣味之處是精讀最後有寫「資料來源:Trinity Records Hong Kong」之類,但就個人所知從未有直接或正式聯絡過TRHK,相信資料是記者自行網上搜尋而來,雖要感謝提供免費宣傳,非常坦白就算未有時間親身或致電詢問,當時仍有運作的TRHK Webzine內已有極詳盡death metal歷史介紹,包括發展史、各流派風格及主要代表樂隊,就算要店方代筆劉Sir代亦絕對樂意,如真有留意過TRHK,文章絕不會充滿如斯謬誤。不過又有何所謂?因為此《Death Metal精讀》只是整個大專題最後一頁,之前十幾頁的「Death Metal時裝」才是重點,這一頁精讀只是為補足話題的冷知識,正確與否根本無人會計較,因為會買《Milk》的都只是為之前教你怎樣買怎樣穿才夠金屬,至於death metal本身是何物全不重要。別說《Milk》讀者吧,談到這音樂與音樂周邊衣著的衝突,想起兩個仍在metal界工作時的笑話:話說有個客人買唱片,每挑一張試聽過喜歡的都會問「有沒有他們的tee?」沒有就不買,結果由始至終一張唱片都沒有買,因為沒有tee穿上身給人看,自己如何喜歡聽都沒用;另一次有兩人到店中,甲拿了一張唱片,正是乙身上那件tee那隊,甲問乙買不買?「買唱片幹麼?像我這樣穿上身才是真正支持樂隊!」結果乙買了,甲當然沒有買,其後見過那麼多次(幾年加起來,見面次數其實兩隻手加起來還有剩),都沒有買過任何唱片,因為tee is priority。亦非個別例子,實乃香港metal友間極普遍心態,當連本身是重金屬界別中人都將服裝凌駕於音樂,就不能強求一本開宗名義MK的雜誌的讀者,會對身上衣服背後的實質意義有何興趣。


也想,從這專題可看出為何在香港重金屬從來做不起 - 談的是真正屬於地下音樂的(extreme) metal,已歸順四大的樂隊不在此列。跟其他(獨立)音樂群體的分別在於年齡層與背景多元性。香港金屬人口學生哥佔極大比例,超過廿五歲已經不多,因為很多十多歲已開始,聽一兩年甚至一年未夠已經「聽到悶」很難持久,是否能深入專注長遠等更不用討論;再者現實是香港十個聽metal九個窮,最少很難用「富庶」等字形容(當然,身邊亦有數量未至於罕有的富庶metal友/潮童...),集中出身社會與文化中至下層,所以單論本地人不包括遊客,聽過有名導演去順昌買古典,聽過有配音大師去Monitor買darkwave,聽過有設計名家去Zoo買post-rock,但親身工作七年,從未聽過加未見過有甚麼本地藝術工作者或電影工作者或文化界中人會買metal,就算會買會聽都只限主流經典而非任何地下樂隊或類型。若非本身俊朗而一心想媾女,也不會選擇身穿一件前骷髏後魔鬼的黑衣、拿著一張封面是喪屍空群而出圍吃一條穿腸爛肚屍體的唱片去結識異性,而會將自己打扮個優皮士模樣高談自己醉迷Swedish Pop罷?這,也是本地金屬樂迷大多不能持久的現實原因。


再順道回顧,TRHK和劉Sir其實不是從未接受過傳媒訪問,2004年就上過亞視《慧珊時尚坊》(片已失傳),2008年先有年初《明報周刊》香港唱片業前景專題訪問擔當獨立音樂界別代表,後年底再獲亞視訪問為《文化潮流》探討中樂與重金屬之異同。除此之外,僅得間中一些學生到來「劉Sir我做緊份功課研究香港地下音樂想搵你做訪問」。問為何不會獲其他知名度較高、較具娛樂性較大眾化的主流傳媒邀請?因為未入流呀。你賣重金屬音樂,不值一提,事實是metal界人士想就metal文化找訪問對象都會避免找上劉Sir,原因請自行揣摩;賣重金屬tee,才有獲採訪被分享的價值,兩字記字曰marketing value也。就是如此反智。所以這期《Milk》的所謂唱片業專題,根本無甚麼深究意義,前因後果前景預告,根本N年前已一早訴盡。又唔黎訪問劉Sir。找劉Sir,有關此題目之新觀點保證源源不絕。




每週一相片大行動.綱要




Sir個網

lau-sir.com


Sirblog

http://hk.myblog.yahoo.com/lausiris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