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一生為樓.為樓一生窮




二十幾年前八十年代中,還在讀幼稚園,家住九龍城舊樓,因為啟德機場的高空管制,大廈樓層不多普遍只有樓梯,偏偏住在最頂,一上一落要走十幾層。後來家中條件轉好,搬到土瓜灣原作公務員宿舍的唐樓,雖然依舊沒有升降機,最少每日少走了十層梯級。


那年父擔教職、母當護士,全家月入二萬多,買樓賣樓每尺可以用百元計算,一個二手九百尺唐樓單位售三十餘萬,負擔不算很重,而且真正實用面積達九成。聽似豪華卻跟真正豪宅生活相距極遠 - 當時的豪宅,是指一幢多層、層均面積過千尺的獨立樓房。


那個時候,本土電視劇典型角色是小學畢業做勞工、做侍應,中學畢業做文員,大學畢業做經理,縱有高低共通點是願意努力一定有回報,社會間投機與奢侈風氣不盛,賺錢不多也足夠生活活得開心,是當時社會寫照。能者多勞、多勞多得,是謂之「《獅子山下》精神」也。


那個時候,無線台慶的大獎,常見豪華洋樓、洋房。


那個時候,在街邊還找得著自食其力的流動小販,一串魚蛋七粒,能賣一元不到。


那個時候,不用二十元,已可享受一頓豐富滋味小菜。




八十年代末至回歸前,乃香港魚翅撈飯黃金歲月,起薪高、加薪密、分紅豐厚、廣告呼籲大家「搵工跳槽」,每晚新聞報導例見某屋苑開售前夕出現通宵排隊黨人龍,早上買個單位下午放售已賺個十幾萬,樓市四五千元一尺屢創新高。


那個時候,小屋換大屋這回事,小學和中學身邊很多同學的家都經歷過,就跟舉家移民美加一樣普遍。


那個時候,手持大學學位證書等同已踏上光輝大道,初出茅廬即月入二三萬屬平常事。


那個時候,當紅電視劇是《大時代》,大奇跡日在說九七前,泡末爆破在說九七後,因其警世與遠見而成經典。


那個時候,無線台慶還在送豪華住宅單位。


那個時候,麥當奴吃一個套餐才十五六元,比茶餐廳客飯更便宜。




1997,不堪回首,數年間八萬五、金融風暴、沙士連番天災人禍,居住成本最少由九七前那不投機買不起的高位,回落到看似平常打工仔也有機會置業的合理水平。可惜客觀環境和昏庸政府將工資打到更低點。


那個時候,香港樓價曾經大幅爬升,中國則物價低兼具兌換率優勢,無線台慶大獎改送內地住宅,標誌香港樓宇價值與地位已非一般矜貴。


那個時候,《大時代》推出非正式續集《世紀之戰》繼續批判投機炒賣,百集史詩長劇《創世紀》控訴地產商聯同炒家破壞樓房與經濟生態,時至今日仍廣獲共鳴。




二千年代中,離開大學投身社會,折騰一番才找到份月薪一萬出頭的工作,賺的比老爸老媽二十幾年前的更少,身邊一些文憑/中七/中五生月入還要更高。枉當年相信TVB「大學畢業必做經理」的童話。魚蛋卻已從五毛錢漲價到五元且七粒減至五粒;麥當奴由窮民救星變身加價先鋒;茶餐廳客飯向三十元進發。每天上班都會經過九龍城地產代理,才知道原來這個老舊市區,隨便一個普通小型單位已動輒要過百萬。


那個時候,身邊人的故事跟小時候相反:兒時讀書的同學家中都是小屋搬大屋,長大了卻大屋搬回小屋,甚至有屋住變成租屋住,甚至住房子變成住房間。


那個時候,無線台慶已連大陸樓房都不送,只餘房車、現金獎和「名貴禮品總值XXX元」。


那個時候,無線的自拍劇卻跟台慶景況還有現實大不同,劇中的香港四處都是專業人士和高收入人士貧窮彷彿不存在,就算是最窮困、生活最艱苦的一戶人家,住的單位都比你大。大很多。




再過五六年2011,有地產商向這住了過四分一世紀的唐樓打主意,開始四處尋覓新居,驚覺樓價現已不止過百萬,而是以百萬計。一個較新市區四五百尺單位,僅得六成實用面積裝修用料亦普通,尺價卻可過萬,管理費也高昂得嚇人。「因為這是豪宅。」不知何時開始香港沒有了住宅只餘豪宅,就連九龍城和比鄰舊區,老殘得可以的地方都插秧式建了幾幢「豪宅」,但小且不實、危樓地盤包圍,在內在外還不如自己的四十年唐樓,跟舊時的豪宅相比更垃圾不如,卻能叫價千萬。遠一點地區二手舊樓尺價也高居六千不下。租亦沒有意思,現在租樓跟供樓使費相差無幾,而且可預期不出一兩年就會因樓市再旺而被瘋狂加租或趕走。




走訪幾個區,不經不覺間八達通又需要增值,因為幾年來交通費已增加三分一。想坐下吃個飯細讀樓盤資料,不捨得進麥記,一個吃不飽套餐賣三十多塊錢,兒時窮人才吃麥當奴,現在尋常百姓吃不起。旺區茶記午晚餐最低消費也差不多四十元。從前能吃頓小菜的價錢,現在只夠買個小小盅頭飯。吃時問問一些近年置業的朋友,個個身家帳面增加百萬以上,全賴樓價每年上升超過兩成帶契,回看自己,畢業這麼多年,薪工加幅還不到10%。




相信船到橋頭自然正,三十有一也非年輕,加上唐樓被收購只是時間問題,好歹也計劃一下。三百萬買個四百尺單位,假設付得起三成首期,餘下七成做三十年按揭,每月要還銀行八千元,加上生活雜費、管理費、水電煤差餉、大小稅項,剛好跟月入打個和。假使沒有生活沒有娛樂、沒有意外沒有病痛、沒有經濟逆境沒有通貨膨脹,到六十歲就能回復自由身。如此生活實在非人,埋頭再計算其他出路,但不果,不認命,再計算...


那個時候,無線只會拍超現實喜劇:社會中地產霸權財閥當道,電視機內卻沒有不公義;政府執法偏頗,電視機內司法卻永遠公正;香港貧富懸殊稱冠全球,電視機內卻找不著真正窮人;民眾生活百上加斤,電視機內卻只存在奢華與安穩;現在要維生根本不能如以前單靠打工必須投機犯險方可生財,電視機內節目主持和無能官僚卻仍高呼大家共同努力工作默默耕耘。無線的世界,比央視的還要美好。


那個時候,更需要《大時代》和《創世紀》,但已不會再出現這些寫實符合時局的批判劇,見單將舊劇片段上傳至網絡暗批社會現況也遭電視台即時禁制,TVB已無膽量再開拍同類劇集。取代之是《安樂蝸》之類節目,將蝸居合理化。




惘然回家,見到家母也在煩惱。賣了樓補過地價再付其他費用,七除八扣餘三百多萬,作為公務員退休後有百萬退休金,再算長俸和積蓄,合起來可能有五至六百萬。這等同於新屋苑一個六百來尺單位的價值,內裡還要不及四十年唐樓寬敞堅固,實用面積也要打個七折,管理費等亦必高出不少,絕對物無所值,但要找間夠全家人住得舒適、居住質素和條件不輸現在的新屋,必然踏進千萬元領域。為人父母當然會顧及子女將來,想過每人分一筆錢當首期,然後各自瑟縮在自己的四百尺單位,但這樣各散東西非大家所願,而且工資低微,一個人生活根本不可能應付所有開支。不禁唏噓勞碌幾十年,老來只想最少讓一家人繼續過跟現在一樣的生活,卻窮一生財富也辦不到。


這個時候,母親勸說快點找個女朋友 - 不,應是快娶個老婆,是時候成家立室反為次要,更重要找多個人一同供樓,可減輕自己和她的負擔。香港社會風氣的商業世利,逼迫得連單純的愛情也容不下。更悲哀是,我認同。




電視在播放《鏗鏘集》的收樓專題特輯,「經過多年調查,警方表示無證據顯示收樓期間發生事故與收樓集團有關。」遙望九龍城,見童年舊居外牆已高掛田生血紅幡,積極進取的專業團隊開始向我家方向進發,前有李家不懷好意待君獻金,後有玄牛來勢洶洶步步進迫,未能攻更無法守。這個時候,想到自己父母回歸前尚有公屋居屋保障,才讓我們這一代很多人如今有個家可歸,但到自己長大需要特區政府卻拒絕合理供應,數量少要求嚴格輪候時間長,更要忍受新移民遲來先上岸;想到一位月入過二萬的舊同學,離家自己一個人住,也應付不到樓價只能租個房間,每年搬屋一趟居無定所;想到身邊有朋友拍拖多年已到談婚論嫁階段,卻因為沒錢置業結果婚都結不成。不禁仰天嗟嘆。


「百萬富翁」跟「《獅子山下》精神」一樣,早成了無意義的歷史詞彙甚至笑話。以前一百萬可以買一幢的豪宅,現在只夠付一間所謂「豪宅」的發水窗臺,而高官商賈常叫「X0後」標籤世代學習並延續「《獅子山下》精神」,但發言的官賈們無不不是靠巧取豪奪利益輸送發財,跟其所提倡的努力耕耘背道而馳。最荒謬是在後九七香港仍秉承「《獅子山下》精神」工作生活的話,早已連獅子山下最殘舊最簡陋的民居都住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