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特別譴責電訊盈科網上行。好慶幸《復仇》上畫首晚我已經睇到,十一點幾返到屋企立即開機徹夜打好呢篇評論,點知跟住死左網絡,搞到遲左日先可以上線。此只乃是次台灣天災打殘網上行無數禍害冰山一角。咁多年都服務差過人速度慢過人又收得貴過人,之前台灣地震已經試過一次全港用戶上唔到網,有此經驗今次台灣風災又黎,間間冇事得佢有仲要一連多日無大改善,但高昂月費照收足。懇請各位網上行用戶盡快甚至即時與PCCW解約,轉用其他優質網絡供應商。我已經決定左。」
杜琪峰都可謂近代香港導演奇葩,港產片市道奇差,都可以每年有幾套戲見到佢個名,而且要拍典型商業片掂,最緊要有自己一套江湖片警匪片拍法,而且兩條戲路都得人歡心,《孤男寡女》等連對非動作類港產片冇興趣的我都覺得好睇,同欣賞佢唔會見搵到錢一味勁拍大路片,近幾年調轉集中自己盛名之槍戰片方向,而且「另類」左冇乜減產,年頭先睇過《機動部隊之同袍》,年中暑假檔已經有新一套。唔覺唔覺追左佢d戲十幾年,除左已成功如吳宇森、王家衛等,當今香港導演佢最有西洋電影格,到今次香港法國夾份搞《復仇》,終於見到杜Sir正式執導西方步向世界喇。
電影公司都以西片而非港產片形式宣傳,杜片向來已經完全唔港產feel(但仍非常具香港獨家地道色彩),亦非玩大場面玩特技種導演錢多左或少左未必有太大影響,倒想知道國際地位提昇,同港產時會否有好大分別?原來...冇乜分別。
以上就是《復仇》主題。法國人個女一家被滅門,人生路不熟遠赴澳門為女報仇,巧遇黃秋生、林家棟、林雪三位職業殺手,四人同行揪出真兇,最後當然例牌「幕後黑手原來就係我老細」,不過比以往杜片扭多幾扭,法國人頭入面有粒子彈隨時會失憶,所以要襯仲記得時幫家人報仇,加上冤冤相報情節,杜琪峰的《復仇》彷如《Memento》加朴贊郁套《復仇》而成,但重點自然唔會係劇本如何刁鑽,而一如以往著重角色人際、型格同構圖氣氛。
全戲以三個復仇章節建構成,首先四人由澳門到香港揪出滅門兇手,導致三殺手同幕後老細即自己大佬任達華反面為兄弟追殺三人,最後到法國人記憶失而復得為佢地及家人出頭。頭兩章見盡導演功力,杜氏出品從來強在故事簡單節奏明快,未必特別花好多時間筆墨講角色間關係,單靠幾個鏡頭幾場戲,無需多少對白用心用畫已令觀眾感受到當中深厚情誼,射單車同砌槍之類男兒間競賽、遊戲,燒烤場「不殺家人只殺罪人」江湖道義,曾幾何時是外國電影向港產片學習之處,而家香港戲反而得杜琪峰出品拍得出其,其中雨中尋人同三殺手急救重傷法國人再手刃兇手兩段最有味道。話時話,08年底一晚封左西洋菜街拍雨夜街頭果幕,當晚我正好身在現場,成街企滿晒人圍住睇噴水淋雨,不過趕住去飯局所以只影得兩三張相,而且我份人太懶又冇條理,d相擺係度好耐冇理到,到而家套戲上左畫想摷番已經唔見晒dfile...
第一章槍戰郊野公園四對三,月黑風高月光時明時暗,即使咁多套戲拍過大量不同場景槍戰,從第一刻起煙幕到密林追蹤到大家望天打卦,仍令我覺得花過心思不行貨,除左本來平靜一顯殺氣立即風起葉動刻意過頭,唔似部份杜氏槍戰太過扮型造作。第二段就比較...「old-school」。三人回到澳門垃圾場軍火庫執齊架生打最後大戰,非常認真,但亦相當搞笑。其實我預告片睇到成班人一人一大大磚廢紙係度碌碌碌已經有點想笑,入場睇發覺比預期更誇張,垃圾場空地殺手兵團一浪一浪碌埋去包圍,其實三個人有地利背後有間爛屋,只要用間屋做據點未必捱唔過,係要應下景一齊碌,去到空地中間俾人一圈圍住,只用三磚紙做屏障對幾十人,風格一回事,其實自己搵自己笨。見到對方咁多人,而且打完第一排後面仲有二三排,加擺到明就係想包圍你等你冇得走,仲咁戇居衝入陷阱正中空曠場地同人打,就抵你死啦,而且敵人全部著垃圾佬式過頭黑色風褸,加埋大家非常有紀律動作一致,好鬼死似武俠片幾個英雄打邪教。當中搵到唔少八十年代痕跡,一個打十個已經係(記憶中杜片冇出現過太多同類人海式場面),而且開槍動作似足以前,擺明求祈亂指開槍,根本瞄唔中敵人又會中槍噴血跌低。垃圾場d槍正正經經話有個位置集中裝齊唔得係要放到四圍係,雪櫃冰架電視機底冷氣機入面都有吹到脹晒,同樣舊時港產槍戰片好興噉玩法,如果交俾吳宇森負責,佢會按角色分三條線,各人走晒成間爛屋同垃圾場,去到邊拎槍拎到邊係噉殺,三個字後平均屠殺率五十人斬甚至乜傷都冇。
「值得一提,唔知點解d血好CG式血粉,而完全唔港式的一中槍反應彈爆成條血水/成劈血漿出黎,是否為迎合海外市場尺度?」
不過睇戲查實唔應該駁咁多戲,有時為了型,我們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不合理,除了不知何解次次開戰都要大風吹到樹葉/垃圾四圍飛(...),同摩登時代拎長短火仲要玩短兵相接加擺晒陣法以為睇緊《赤壁》(再...),能夠將槍戰拍出東洋劍客片/古裝電影感都算一種成功,諗落有點北野武。但頭兩場舖排太強,最後一章玩番正經法國人單挑全世界反而好弱,甚至比碌紙皮更欠說服力。隨時失憶之設定帶黎一定故事性,但要諗計講殺手點樣克服失憶障礙搵出真兇,令動作場面出現太多「解謎」情節,如點樣《Memento》式找出真正幕後主腦,涉及太多步驟、花費太多時間,從而削弱晒之前兩章建立之氣勢同迫力。而且為完美主角身份造作太多,好似剛剛成班邪教教徒大空地鬥三殺手輕而易舉,轉個頭法國佬只得一個人一枝槍,大棚人居然差唔多拖都還唔到郁下就著草咁狼狽?仲要追左成日 - 真係成日,起初日光日白,跑左幾幕已經深夜,追咁耐環遊成個澳門都夠啦!而且噉樣當街開槍居然成日都冇個差佬出現,公安未至於無能成噉卦?同就算你冇車一定要靠對腳,相信澳門街道唔會得一條大直路,加上成班靚圍住,只要叫全部人分頭走掩護,咁多分叉路加咁多大廈俾佢匿,法國佬一個人點會跟得上呀?
不合情不合理也不夠力,睇完只覺得港法合作拖累左。垃圾場大家碌廢紙一幕點睇都大戰格,加上殺死滅門兇手後法國人已經失憶,其實以第二章作結最完美,三殺手見法國人失憶,豐厚酬金已經到手但得罪晒全世界頓然無奈,盡最後情誼安頓法國人歸園田居後回到澳門,同大佬做個交代之餘犧牲自己保住法國人條命,等佢唔記得晒所有野抹去仇恨逍遙過活,會更富禪機、人情味同切合「沒有了記憶,仇恨還在嗎?」主題,成為一部藝術與哲理俱存之傑作 。如果套戲係拍俾香港人睇,相信會係噉,不過而家拍西片,就梗要滿足外國人喜好,亦即加入第三章,有情有義的法國人是終極英雄,失去記憶及一切又孤軍作戰都要為三位亞洲兄弟同自己家人復仇。相信單有點畫蛇添足的最終章,已經會惹黎大量人士抨擊話《復仇》「唔掂」,為市場導致整套戲失去平衡,可算是個相當大遺憾,再者本身法國人個角色唔一定要搵外藉演員做,搵個ABC已經足夠代替,如果唔為打入海外,以典型本土陣容拍攝,再以第二章做結局,呢個「香港版」一定唔會有咁多人鬧加大把人讚好。
既而家變左套西片,就只有從不同角度欣賞。睇得戲少所以唔識Johnny Hallyday,不過佢夠晒型夠晒滄桑襯晒杜片風格,國際化之餘我鍾意導演堅持每個角色按場合講番適當語言,所以法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梅花間竹此起彼落,唔會出現西片常見中國人對中國人都要講英文之荒誕場面,可惜怕外國人唔明卦?你問自己都知啦,成街中國人,有幾多個真係英文好?能用流暢英文同外國人傾計更罕有。但戲中各位主要角色英文水平高得可以,邵美琪口英文咬字(唔知係咪特登配到)十分地雞,但措詞內容仍非一般華人隨口講得出;三殺手起初講英文要窒下窒下林雪更加「唔識講」,不過全世界進步神速,就連擺明為搞笑的林雪,講過第一句對白,往後都可以用頗為流利之英語同法國人溝通,做殺手做到咁international可真專業,即使唔知有意定無意加番d錯文法同超地道口味/聲調,角色們其實仍算非常好英文。這可是超乎現實呀。如果中國人英文真係咁好,香港各行各業早就比現在發達不知多少倍了。
「演員對白間中有錯好正常甚至應該,但連英文字幕都見錯處先得意,尤其單數眾數成日撈亂,或者字幕組都俾林雪影響?」
講起林雪,留左鬚的佢實在型到爆,黃秋生又係做阿鬼,三人中林家棟最唔搶(畢竟另外兩個太強),而杜琪峰電影梗唔少得大量電視星,就算最普通的電視演員,一演佢d戲立即煥然一新,見到馮粹帆最估唔到。有趣在《復仇》前冇幾耐「cult/鳩爆」的《殺人犯》好多野令人聯想到杜片,同樣出動大量電視星,同樣張兆輝角色重要,仲要又叫做阿鬼,但兩套戲拍埋...可以話擺明廢片以外本年港產片(《復仇》都算的話)最高點同最低點之比。可能杜Sir已經令其他導演覺得,唔搵電視演員同冇個角色叫阿鬼,自己套戲會唔夠「高」。而杜片要留意除左風格同演員一定要聽真音樂,今次搵到羅大佑出手有點期待,名氣累事卦,一定夾氣氛加動人,但同成套戲一樣唔算太突出。杜片配樂最高峰始終是《PTU》。
睇完就覺得套戲係導演同電影公司想試外國市場探路作,基本上所有野香港觀眾早睇過晒,故事唔在講,場面又係落雨又係郊野又係荒地又係槍戰放慢鏡頭,加上好多原因達唔到營造氣氛同控制步伐之應有高水準,全長近兩個鐘比往常作品都長再加難頂,加上《黑社會》後一直欠大驚喜佳作,睇杜片大一群《復仇》雷聲咁大回應之小聲會更巨大;如是認識不深之觀眾同外國,或如我不求突破只求演譯,呢個將往蹟翻炒成一碟賣鬼佬的「portofolio」應該夠收貨。老實講,就算杜氏製作組重覆拍同一樣野十次,即使再冇驚喜甚至水準,我仍然會單純因為佢手風格而追捧,呢樣野咁多年黎冇幾多港產片/香港導演做到。我唔會預期再有一套《暗戰》、《鎗火》或《PTU》。我只求有得睇覺得可以同其他國家影迷交代之港產片。